佛菩萨观音
方坐释迦如来
【起源】
据佛经记载,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,毅然舍弃王位,出家修道,曾到伽耶城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,修习苦行。经过六年苦修,经常是日食一麻一米,乃至七日食一麻米,以至“身形消瘦,有若枯木”。释迦牟尼认识到如此苦修不是通往解脱的正确道路,决定放弃苦行,另辟蹊径。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,便献乳糜供养。他吃了之后,体力有所恢复,来到岸边一棵毕波罗树下,静坐沉思,发誓“今若不证无上菩提道,宁可碎此身而终不起于座”!经过七天七夜的思考,释迦牟尼终于豁然大悟,认识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灭除痛苦的方法等真谛,得到对宇宙人生真实的彻底悟,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成佛”或“成道”。后世把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天,称为“佛成道日”,为了纪念这一天而举行庆祝活动,就称为“成道节”、“成道会”。
【习俗】
中国传统的佛成道节是在十二月八日,也就是腊月初八,俗称“腊八节”。诸大寺作浴佛会,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,谓之腊八粥。腊八粥通常是用五谷杂粮加上枣、杏仁、核桃仁、栗子、花生等,放在一起,用微火慢慢煮熟熬烂,别具风味。在佛成道日煮腊八粥供佛,取法于牧女向佛献乳糜的传说,在民间则有庆贺五谷丰登、驱逐鬼邪瘟疫的意义。时至今日,我国许多地区如北京、江浙、皖中、胶东、东北、西北等地,仍然保留着喝腊八粥的习俗。
很早以来,我国老百姓即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“腊八粥”过“腊八节”的风俗,这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风俗。据此传说,汉传佛寺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以各种形式予以纪念。如《百丈清规》卷二中说“腊月八日,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,率比丘众,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,以申供养。”其熬粥供佛成为常仪。佛教认为食粥有很多好处,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习惯。至于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就更讲究,通常都用莲子、红枣、薏仁、云豆、白果、黍米、白糖花生等八种东西一起煮,称为“八宝粥”。
【相关记载】
夏历以十二月为“腊月”,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“腊八”。中国汉族地区,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,于是“腊八”成了佛教节日。《百丈清规》说:“腊月八日,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,率比丘众,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,以申供养。”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,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,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,名为“腊八粥”。早在宋代,每逢十二月初八日,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,即“腊八粥”。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十二月初八日,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,称之为“腊八粥”,又称“佛粥”。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:“今朝佛粥更相馈,反觉江村节物新。”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。
“腊八粥”不仅为僧侣享用,民间也很盛行。周密《武林旧事》说:“八日,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、松子、乳蕈、柿、栗之类作粥,谓之,’腊八粥’。”《燕京岁时记.腊八粥》说:“腊八粥者,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江豆、去皮枣泥等,合水煮熟,外用染红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琐琐葡萄,以作点染。”《燕都游览志》也说,十二月八日,民间作腊八粥,以米果杂成,多者为胜。
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。《西域诸国志》说,天竺国十二月十六日为腊,而《唐书.历志》以十二月为腊月,所以八日为腊八。李福《腊八粥》诗说得很详尽:“腊月八日粥,传自梵王国。七宝美调和,五味香糁入。用以供伊蒲,藉之作功德。僧尼多好事,踵事增华饰。此风未汰除,歉岁尚沿袭。今晨或馈遗,啜之不能食。吾家住城南,饥民两寺集。男女叫号喧,老少吞声泣。问尔“泣何为”?答言“我无得”。此景亲见之,令我心凄恻。荒政十有二,蠲赈最下策。悭囊未易破,胥吏弊何极。所以经费艰,安能按户给?吾佛好施舍,君子贵周急。愿言借粟多,苍生免菜色。此志虚莫偿,嗟叹复何益!安得布地金,凭仗大慈力。眷焉对是粥,跻望蒸民粒。”这首《腊八粥》,写得悲凉凄切。诗人看到荒年民不聊生,对饥民寄予深切的同情。虽然当时官方在开元、瑞光两寺设粥厂救济贫民,但杯水车薪,根本无法解决灾区的困境,“腊八粥”未必真能作功德。
【佛教常识——佛教的基本教理】
佛教的教典之多,乃是众所周知的事,所以到今天为止,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,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,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。
不过,佛教的教理,有一个基本原则,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,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。
所谓缘生,就是因缘所生,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。比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,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,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,这中间的关系(因缘),看来简单,实际则复杂之极;文字的来源及修养,知识的累进及吸收,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,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,文稿的 检字排版及印刷,邮件的寄发及传递,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,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。这种关系(因缘)的举例,尚是粗浅而明显的,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,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,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,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,便是因缘。事物的出现,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,事物的消失,是由于因缘的分散,这就叫作缘生缘灭。
【佛教精髓 佛教的基本教理】
佛教经典之多 凡夫皆知也,但佛法是不二法门,万法回归自性。也不会有几部经典可以代表佛法,没有一种定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四十九年说法亦无所说也 实在是根据众生性的不同 而说的有为法 世尊说了那么多年的法 实在一部经法 都没有说,为什么呢? 佛说佛法是非佛法 是名佛法也。佛说法度众生,而实在没有一个众生得度,为什么呢?若佛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佛也。
【起源】
据佛经记载,释迦牟尼为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,毅然舍弃王位,出家修道,曾到伽耶城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,修习苦行。经过六年苦修,经常是日食一麻一米,乃至七日食一麻米,以至“身形消瘦,有若枯木”。释迦牟尼认识到如此苦修不是通往解脱的正确道路,决定放弃苦行,另辟蹊径。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,便献乳糜供养。他吃了之后,体力有所恢复,来到岸边一棵毕波罗树下,静坐沉思,发誓“今若不证无上菩提道,宁可碎此身而终不起于座”!经过七天七夜的思考,释迦牟尼终于豁然大悟,认识了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灭除痛苦的方法等真谛,得到对宇宙人生真实的彻底悟,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成佛”或“成道”。后世把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天,称为“佛成道日”,为了纪念这一天而举行庆祝活动,就称为“成道节”、“成道会”。
【习俗】
中国传统的佛成道节是在十二月八日,也就是腊月初八,俗称“腊八节”。诸大寺作浴佛会,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,谓之腊八粥。腊八粥通常是用五谷杂粮加上枣、杏仁、核桃仁、栗子、花生等,放在一起,用微火慢慢煮熟熬烂,别具风味。在佛成道日煮腊八粥供佛,取法于牧女向佛献乳糜的传说,在民间则有庆贺五谷丰登、驱逐鬼邪瘟疫的意义。时至今日,我国许多地区如北京、江浙、皖中、胶东、东北、西北等地,仍然保留着喝腊八粥的习俗。
很早以来,我国老百姓即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吃“腊八粥”过“腊八节”的风俗,这是由中国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个风俗。据此传说,汉传佛寺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以各种形式予以纪念。如《百丈清规》卷二中说“腊月八日,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,率比丘众,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,以申供养。”其熬粥供佛成为常仪。佛教认为食粥有很多好处,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习惯。至于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就更讲究,通常都用莲子、红枣、薏仁、云豆、白果、黍米、白糖花生等八种东西一起煮,称为“八宝粥”。
【相关记载】
夏历以十二月为“腊月”,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“腊八”。中国汉族地区,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,于是“腊八”成了佛教节日。《百丈清规》说:“腊月八日,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,率比丘众,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,以申供养。”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,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,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,名为“腊八粥”。早在宋代,每逢十二月初八日,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,即“腊八粥”。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十二月初八日,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,称之为“腊八粥”,又称“佛粥”。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:“今朝佛粥更相馈,反觉江村节物新。”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。
“腊八粥”不仅为僧侣享用,民间也很盛行。周密《武林旧事》说:“八日,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、松子、乳蕈、柿、栗之类作粥,谓之,’腊八粥’。”《燕京岁时记.腊八粥》说:“腊八粥者,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江豆、去皮枣泥等,合水煮熟,外用染红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琐琐葡萄,以作点染。”《燕都游览志》也说,十二月八日,民间作腊八粥,以米果杂成,多者为胜。
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。《西域诸国志》说,天竺国十二月十六日为腊,而《唐书.历志》以十二月为腊月,所以八日为腊八。李福《腊八粥》诗说得很详尽:“腊月八日粥,传自梵王国。七宝美调和,五味香糁入。用以供伊蒲,藉之作功德。僧尼多好事,踵事增华饰。此风未汰除,歉岁尚沿袭。今晨或馈遗,啜之不能食。吾家住城南,饥民两寺集。男女叫号喧,老少吞声泣。问尔“泣何为”?答言“我无得”。此景亲见之,令我心凄恻。荒政十有二,蠲赈最下策。悭囊未易破,胥吏弊何极。所以经费艰,安能按户给?吾佛好施舍,君子贵周急。愿言借粟多,苍生免菜色。此志虚莫偿,嗟叹复何益!安得布地金,凭仗大慈力。眷焉对是粥,跻望蒸民粒。”这首《腊八粥》,写得悲凉凄切。诗人看到荒年民不聊生,对饥民寄予深切的同情。虽然当时官方在开元、瑞光两寺设粥厂救济贫民,但杯水车薪,根本无法解决灾区的困境,“腊八粥”未必真能作功德。
【佛教常识——佛教的基本教理】
佛教的教典之多,乃是众所周知的事,所以到今天为止,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,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,大体上是由于所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。
不过,佛教的教理,有一个基本原则,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,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。
所谓缘生,就是因缘所生,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。比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,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,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教的问题,这中间的关系(因缘),看来简单,实际则复杂之极;文字的来源及修养,知识的累进及吸收,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,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,文稿的 检字排版及印刷,邮件的寄发及传递,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,才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。这种关系(因缘)的举例,尚是粗浅而明显的,若要更进一步的考察,每一个关系的单元上,也都连带著许多的关系,这种关系连带关系的现象,便是因缘。事物的出现,是由于因缘的聚何合,事物的消失,是由于因缘的分散,这就叫作缘生缘灭。
【佛教精髓 佛教的基本教理】
佛教经典之多 凡夫皆知也,但佛法是不二法门,万法回归自性。也不会有几部经典可以代表佛法,没有一种定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四十九年说法亦无所说也 实在是根据众生性的不同 而说的有为法 世尊说了那么多年的法 实在一部经法 都没有说,为什么呢? 佛说佛法是非佛法 是名佛法也。佛说法度众生,而实在没有一个众生得度,为什么呢?若佛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佛也。
方坐释迦如来
0 评论
Login First
评论